CRN大講堂:身為雙性戀/泛性戀是什麼樣的體驗?

活動背景回顧

01

雙性戀和泛性戀人數眾多,但是在性少數(LGBTQ+)群體內卻缺少可見度,這不僅是因為社會和文化對於雙/泛群體的汙名和不接納,同時還因為雙性戀群體同時面臨著來自異性戀群體和同性戀群體的歧視。

 

本次CRN大講壇,我們榮幸邀請到了臺灣首個雙性戀組織 Bi the way · 拜坊的兩位共同創辦人木糸口(Mumico) 和剛朵琳(Gangduo Lin)為我們分享。臺灣有著太多讓我們值得喜歡、驕傲和愛護的地方。2019年,臺灣成為華語世界裡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法案的地區,給性少數群體法律的保護和社會的認可。每年的臺灣LGBT大遊行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大陸的性少數群體。

Francis(主持人):感謝大家抽出時間參加活動。我們榮幸邀請到兩位最初參與創辦Bi the Way·拜坊的嘉賓來參加我們的活動。目前我在美國讀臨床和諮詢心理學的博士,研究關注的是雙性戀群體所面臨的汙名和心理健康。我們的活動包括前期的分享和答疑兩個部分。

嘉賓介紹

02

木糸口(Mumico),Bi the Way·拜坊共同創辦人,主要擔任國際事務及高雄活動負責人,現任Bi the Way拜坊總召。在臺北從事醫療和戲劇方面的工作。

剛朵琳(Gangduo Lin),Bi the Way·拜坊共同創辦人,負責團體教育宣導事宜,現任Bi the Way· 拜坊副總召。雙性戀,也有女同性戀的認同,同時還在無性戀小組和臺灣非二元酷兒浪子(非二元性別社群)做志願工作。

分享主題

03

1/ 團體成立的緣起和現況:

剛朵琳(Gangduo Lin)(嘉賓):在Bi the Way成立之前,2003年剛朵琳做了1年批踢踢(PTT, 台灣最大的電子佈告欄)的雙性戀板(bi-sexual板)板主。在2006年下半年Bi 板辦了一些聚會,人最多的時候有30-40多人。當時有一位發起人提出成立網路社群。當時,木糸口還是大學生,當時板內的訊息量很大,交流也很密。社群於2007年6月成立,在《異 ∕ 同之外:雙性戀》和《另一個衣櫃》(Bi any Other Name),兩本書相繼翻譯出版之機,新成立的網路社群在臺北辦了新書發佈會,還在7月組織了後續的讀書小組。之後2007年8月就在台中辦了活動,之後從臺北、台中、桃園、新竹到台南等多個城市分別辦了更多的活動。

木糸口(Mumico)(嘉賓):最開始的認同是異性戀,也會流連於批踢踢gay板,但動機和腐女不同,覺得和男同好友的情感經驗很相似,想多瞭解這個群體。到大四的時候進了Bi 板,開始認識更多自我認同不是同性戀或異性戀的人。後來Bi 板上有人倡議想成立團體,便是後來的Bi the Way‧拜坊。一開始我們想成立一個網路論壇讓更多人能獲取資訊,後來也漸漸密集舉辦了很多主題性的活動,大部分集中在臺北。2012年出國後陸續參與了英國美國的在地雙性戀團體,發現社交性聚會活動能有效集結社群,對主辦者的心力負擔也較小,2015年回國後便開始推廣臺灣各地的聚會活動。目前北中南都有定期聚會,除了讓社群能有個地方集結,也能從中觀察到社群的發展。

2/ 雙性戀和泛性戀的區別:

我們團體的基本信念是:以當事人自己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為准。如果和你認為的不一樣,那請你調整、適應和尊重當事人。我們說“雙泛”,而不是“泛雙”,因為不希望讓人誤以為我們認為泛性戀是“廣泛的雙性戀”的一種。

我們不會給雙性戀或者泛性戀一個明確的定義,我們只會綜合我們的社群經驗以及所遇到的人而給出一個描述。

雙性戀,指的是不止喜歡一種性別;雙性戀的描述是“情欲不限於單一性別”。雙性戀並不是只喜歡男和女“兩個性別”,也可能喜歡男女二元之外的情況。泛性戀,在臺灣最近幾年開始慢慢變多,所以我們也明確把泛性戀納入我們活動的名稱之中。我們目前看到的泛性戀則有“喜歡一個人不是以性別作為前提條件”和“看待性別不限於二元”這兩種。其實,重點是你自己如何詮釋自己的情欲狀態。

雙性戀和泛性戀的差別是“一個人如何詮釋自己喜歡別人/被吸引的那個感覺”。泛性戀會更加強調他不會受到性別的影響、或性別對他來說不重要。一個泛性戀也可能會比較喜歡女生,但是不會以這個為條件。舉例而言,同樣“性別在喜歡的感受上會產生影響,但不是喜歡與否的條件”,可能一些人的重點是“性別不是喜歡與否的條件“所以他認同自己是泛性戀;有些人則會覺得“性別在喜歡的感受上會產生影響”,所以他認同自己是雙性戀。

雙性戀和泛性戀兩者的區別因人而異,有些雙性戀同時也認同自己為泛性戀。我們的觀點是性傾向認同要尊重本人的意見,如果ta認同自己是雙性戀,那就是雙性戀,ta認同自己是泛性戀,就是泛性戀,因為那是ta自己看待自己,以及希望這個世界看待ta的方式。

3/ 現在雙泛群體所面臨的困境有哪些?

所有的非單性戀都會遇到同一個問題:如果同一時間內只喜歡一個性別,就會被其他人忽視而被當成是同性戀或者異性戀。如果表現對不同性別的關係或喜好,或者同時和不同性別的人發生關係,就會被偏見的認為是花心的人,或者不安定的人。

4/ 雙性戀和泛性戀在出櫃方面的區別是什麼?

相比“雙性戀”,大部分人會聽不懂“泛性戀”的意思,這個詞在社會和媒體中的可見度還不高。雙性戀的問題是大家會望文生義,就會覺得這個人兩個都要,很花心,而且還以為雙性戀只會被兩種性別的人吸引,其實並不是。

雙性戀和泛性戀在出櫃時都遇到的困難是,因為ta們會喜歡不止一種性別的人,其他的人會覺得ta們花心,希望ta們只喜歡一種性別。

有些人會表現出假友善。他們好像可以包容你,接受你,但其實仍然會表達出更希望你能表現出異性戀或單一性戀的傾向。

5/ 臺灣雙泛社群與其他團體的互動:

2014年臺灣無性戀小組和社群開始發展。無性戀與雙性戀是不同面向的事情。雙性戀(同性戀異性戀等)關注的是“喜歡的對像是什麼性別”;無性戀關注的是“受吸引的裡面是否有性欲”。無性戀公認的定義是“不會因為別人而引起性慾、不受性吸引”。

無性戀是以美國方面的資料引入臺灣,漸漸有更多人感覺對無性戀的描述有適應感。於是,慢慢的群體就發展起來。

無性戀的經驗對雙泛性戀而言可以是很有啟發的。這個社會是有性戀中心的,傾向以性慾來作為你是不是喜歡誰的判斷標準,但無性戀出來倡議可以讓大家知道性慾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喜歡”除了性慾之外還有浪漫情感等等其他的可能。對於雙泛性戀這是有意義的,他的這些不同的感覺可能座落在不同性別上,如果只用性慾來判斷,可能就會忽視掉其他也是喜歡的感覺。

另外,推薦一本書:非二元性別的合集《去你的二元世界》(7月初發表的書)。有的非二元性別的人會更喜歡和非單性戀交往,因為非二元不想被當成是男的或者女的,所以如果和非單性戀交往會比較自在,會有性別鬆綁的感覺。

精彩Q&A回顧

04

Q1: 如何確定自己的性取向?在自我意識到非單性戀、無性戀或泛性戀和意識到雙性戀之間是不是有不同的時間點?

A: 很多人是走過同性戀這個階段,才慢慢發現自己更傾向於雙性戀、泛性戀或者無性戀的。有調查顯示:男同是能最早被自我意識到的。女同和雙性戀被意識到的時間差不多。但,美國的資訊顯示越年輕的人中泛性戀越多,可以想像是因為年輕人比較容易接觸到這些資訊。很多人會感覺到自己不是單純的同性戀或者異性戀,而是在經驗中累積後才慢慢發現,或者接收到更多資訊以後,才更確定自己是某一個類型更自在。

在年齡方面,一開始可能會以為自己是某一個性向,但是這種自我認同會在不同的階段或者接觸到不同的資源和經驗以後發生轉變。這是在雙性戀、泛性戀中常見的現象。在同志運動的過程中會說“born this way”,但經驗告訴我,這種情況可能並不適用於雙性戀和泛性戀群體,因為認知的改變讓我們更瞭解自己。我們要問自己是什麼感覺,不用覺得有任何的壓力。性向是我們用來認識自己和希望別人能認識到自己的。這些標籤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別人貼給我的。如果自己覺得比較舒服,就可以用來描述自己。

關於性傾向困惑的資料,香港的一個資料分層隨機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通過學生自報性傾向的資料顯示,在調查群體中有≥1.0%學生認同自己為同性戀,接近3%的學生認為自己是雙性戀,而有1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性傾向仍處於questioning階段,他們很多還處於探索期。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很可能是現在網路和媒體的普及,中學生能接觸到更多與多元性別和多元性傾向有關的資訊,從而對自己的身份有了更多的思考,其實這個思考和探索的狀態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Q2: 雙泛維持關係穩定性的時間長短?

A:這可能要根據調查,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資料。以兩位嘉賓的個人經驗來說並沒有任何的差異。和性向其實關聯沒有那麼緊密。從一些文學作品來看,容易描述到感情不穩定的情況,但其實很多來源於社會文化的影響和社會制度的壓力。另外提醒,處於異性關係中的人不等於就是異性戀;處於同性關係也並不只是同性戀。

Q3:臺灣同婚法的通過,對雙泛社群有哪些影響?

A:“和同性是以結婚為前提交往”在現在社會是可以發生的事情了。同婚法通過之後,很多人就去結婚了。對於雙泛性戀而言可能會覺得未來更值得和期待,而且,來自家庭的壓力會少很多。

Q4:(你們)結婚之後如果是同性的家庭會不會向孩子出櫃?

A:小孩會持續的認識到這個社會,(對剛朵琳而言)我們一定會讓小孩知道家庭的實際狀態。我現在參與各種LGBT權益運動,家裡也掛滿了各種旗子(如彩虹旗、雙性戀旗),如果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耳濡目染,會更容易對不同的性傾向和性別感到接納的。

Q5:如果一個人因為婚姻等問題變得比較少參加群體活動,你會怎麼做?

A:關於“過著異性戀生活的雙性戀”這樣的說法,應該說有很多人過著和異性在一起的雙性戀生活,“跟異性在一起”不等於異性戀生活,那就是他的雙性戀生活。目前,來參加活動的人中,處於異性婚姻關係中的人來參加活動的不多。可能因為會覺得有壓力、沒必要或者覺得太忙就不會來到社群參加活動。對於我們來說,只需要更多的資訊推廣就好了。

Q6:未來雙泛社群的發展的目標是什麼?

A:近期的目標是:我們會換一個名字。因為我們現在關注的不只是雙性戀了,會以非單一性戀為主,並持續深化下去。從我們團體層面來講,希望社群未來的延續和發展有更多的人加入,有更多的社群活動能被集結起來。

結束語

05

Francis(主持人):非常感謝兩位週末抽時間來分享,讓大家更多的瞭解到雙性戀、無性戀、非單性戀和泛性戀在臺灣的現狀和影響。希望大家更多的關注拜坊的facebook和部落格。

再會!

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BitheWay.tw/

部落格:

https://bitheway.pixnet.net/blog